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0/14 10:44: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210字。

  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   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   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
  (选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诗人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因而能获得审美意味。C.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D.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不够,会把艺术世界与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从而不能欣赏到艺术之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B. 在生活中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C.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说明了审美需要对美的发现,它不是一种态度, 而是一种能力。
  D. 农夫从实用的角度来欣赏菜园,无法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大海,是因为他没有这样方面的艺术修养,同时他的教养也不足以让他发现“海景”之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从正面体现“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3 分)( )
  A. 一位朋友去拜访巴尔扎克,走到门外就听见巴尔扎克正在跟人大吵大闹,并吼道:“恶棍,我要给你点厉害看!”朋友推门进去,却只见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巴尔扎克是在写作。
  B. 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一记载,己卯(1879)春,作者与友人许绍源争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C. 野生大熊猫是很凶猛的,但大熊猫轮廓圆润,动作笨拙,憨态可掬,让人忘记它的危险性,反而因它黑白配色低调匀称,觉得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十分契合。
  D. 有人看到尼加拉瓜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拿到家里做家具;看到凡高名画,就想到可以卖很多钱。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 传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反映了中学生对学习鲁迅作品的畏难心理;可是经过长期学习,一些同学开始逐渐理解鲁迅;而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多人会对鲁迅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热爱。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学生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二:
  烟花灿烂周海亮
  男人肯定知道他试图带上火车的属于违禁品,所以当值班警察把他叫到一边,问他纸箱里装了什么,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液化气罐。
  你抽烟吗?警察问他。谢谢。他抬起手。
  警察笑了。以为我要给你烟抽?他说,液化气罐加打火机,如果你是警察,会不会怀疑这个人有不良企图?
  夸张了吧。男人说,液化气罐当炸弹?坏人的设备应该比这先进得多……  为什么要带个液化气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