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900字。
2006年作文应考宝典
一、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作文的审题
题目,也称标题,它是一篇文章的名称和标志,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文章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对文章内容有某种质的规定性和提示性,文章内容不过是对它的展开或阐释。它们之间互为依成,不能割裂。因此,作文时偏离或跑题,就等于写成了另外的文章,不符合题目要求,因而就只能得最低分。我们在作文时的所有努力,所写文章在别的方面的一切优点,都可能成为无用功。这也是为什么行文要符合题意被列为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第一项标准的原因。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体裁。有的作文在写作要求中对体裁作了明确的限制。有的作文对体裁的限制比较宽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如话题作文大都不限制文体,题目也可自拟。但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就只能按这种文体的特征去写,不能写成‘四不像’。
2.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文题都有限定作用。审题,就是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作文内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显然限定写自己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所作的选择,至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不限。
3.抓住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牛刀小试》,关键就在‘小’上。如果写成大干一场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某项活动,就离题了。
4.弄清概念的含义。作文中大量跑题现象,来自对题中某些概念的误解和文意与这些概念的偏离。如2001年高考作文满分卷《赤兔之死》,关于该文是否符合题意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在于对‘诚信’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诚信是诚实守信,即忠实信守原先的承诺,不骗人;忠诚是对某个对象尽心尽力,甚至效死以从。而《赤兔之死》满篇表现的都是忠诚,所以是不符合题意的,有跑题之嫌。
5.选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我们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在立意部分还要详讲。
另外,我们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也是重要的。如字数、表达方式、行文格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审题不能不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注意,违反了哪一条,仍然是要被扣分的。”
下面,讲一下审题的具体方法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审题:
1.结构分析法。即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知足常乐》,我们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知足’,谓语‘常乐’,主谓之间是因果或条件关系。‘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我们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我们只抓住‘知足’,大谈‘知足’的好处,‘不知足’的坏处,而把‘常乐’置之度外,或者只谈‘常乐’而不管‘知足’,都是离题的。如果我们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这就切题了。再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题),这个题目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逐字推敲分析法。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我们审题时,就要分析标题中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握题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要仔细推敲‘答案’、‘丰富’、‘多彩’三个词的含义。‘答案’既可指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又可指问题的解决方法;‘丰富’侧重于数量之大;‘多彩’则强调‘花样’和精彩成分之多。经过这样仔细分析推敲,作文时就不会离题了。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三个词语,‘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