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4640字。
福州市2022-2023第一学期初三9月语文月考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6分)
1. 古诗文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5)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8)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9)《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字拼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绕(ráo) 娉婷(tín) 丰润(rùn) 红装素裹(guǒ)
B. 鲜妍(yán) 摇曳(yè) 呢喃(lán) 新颖别致(yǐng)
C. 汹涌(xiōng) 飘逸(yì) 冠冕(miǎn) 不屈不挠(náo)
D. 凝望(níng) 忧戚(qi) 滔滔(tāo) 成吉思汗(hàn)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嘶哑 坟暮 勃发 千里冰封
B. 深沉 黎明 海峡 山舞银蛇
C. 喉咙 慢游 轻灵 风流人物
D. 激怒 温柔 沉醉 江山多骄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场动人心弦 抗疫大战中,青年学生经受住了考验,影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B. 《典籍里的中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它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讲述了从典籍出发的中华文明史。
C. 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建筑再次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D. 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霸凌行径,其图谋锐不可当,直指中国。
5.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虽然让同学们了解了文化遗产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虽然”和“也”搭配不当)
B. 编入读本 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是再熟悉不过了。(“编入读本”与“这些生动的”语序不当)
C. 扶贫攻坚活动基本彻底解决了贫困家庭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疾病就医、文化娱乐等一系列问题。(“基本”和“彻底”前后矛盾)
D.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大湾区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在推动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发扬示范作用。(将“发扬”改为“发挥”)
二、阅读(54分)
(一)(6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酬乐天”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白居易的。
B. 首联概述自己被贬谪,遭遗弃的境遇,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愤懑不平。
C.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也表达共勉之意。
7.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作者的形象写照,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韩魏公①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②。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未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行,相与反复考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
(节选自《忍经》)
【注】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②畦畛(zhén)峭堑:原指田间的小道和陡峭的壕沟,这里指反差极大的情形。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