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40字。
安徽省徽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总凑”之地,敦煌不仅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是中外使节和商人长期生息之地,更是东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渗透到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工艺美术是手工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中积淀、蕴含着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造物思想、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凝结和融汇着数千年的智慧经验、思想体系与创新精神。敦煌石窟中散布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象资料,藏经洞出土了诸如彩塑、纺织品、刺绣、书籍及漆木器等众多工艺美术实物,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工匠、工艺制度、名物等信息。这些图像、实物、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面貌和特征,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补充新内容,也可为呈现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具体化、客观化的成果。
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有五万平米,其营建历时千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古时期现实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再现了古代器物、家具陈设、服饰、纹样等诸方面设计造型及风格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造物设计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发展,其画面的真实性和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特性,都可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图像史料。
敦煌石窟中保存了数以万计的古代服饰资料,不仅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且序列完整,反映了不同时代、民族、阶层的衣冠服饰的基本面貌。绘于石窟中的9000余身供养人画像都是真实描绘的人物肖像,既有高官显贵、高僧大德,也有平民百姓、普通僧尼,匈奴、鲜卑、吐蕃、回鹘、于阗、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人物汇聚一堂,他们所着衣饰,大部分描绘结构清晰,华丽精致,反映了中古时期服饰的时代特色与发展演变。石窟内佛、菩萨等神祗服饰虽与真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但也是研究外来服饰民族化改造和中西服饰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敦煌工艺美术实物史料主要有彩塑、纺织品、藏经洞书籍装帧、漆木器、竹木硬笔书写工具等,虽不如图像遗存品类丰富,数量多,但因是出土文物,来历可靠,年代明确,不仅能为工艺美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也为复原古代的工艺技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本材料。
纺织品通常是工艺美术研究的重点,因其不仅仅是一种质料,是含有重要工艺与艺术信息的实物材料,如纤维的种类、染料的工艺、织造的结构、刺绣的针法等;同时,它又是艺术设计作品,蕴含有色彩、图案、款式、题材等信息。敦煌是中国古代纺织品遗存的主要出土地,莫高窟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纺织品,藏经洞也保存有一大批丝绢制作的绘画、幡、巾栉等工艺品。这些纺织物的品种非常丰富,丝、麻、棉、毛无一或缺,丝织品中当时常见的绢、绮、绫、锦、妆花、缂丝等织物及染缬、刺绣等都有出土,且常见于内地的如定绫、吴绫、川锦等这些丝织名品都在其中,涵盖了当时丝绸生产技术的方方面面。此外,敦煌出土的纺织品的图案也极为丰富,其中还有不少可以与壁画上的服饰画案相对比。这些遗存为研究中古时期的纺织材质、技法、图案纹样、印色染色以及工艺复原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
敦煌彩塑也是敦煌工艺美术实物史料中的重要遗存。由于鸣沙山的崖壁是粗糙的砾岩,不易雕刻,所以古代的工匠就地取材,发展了敷彩的泥塑,工艺成熟独特。敦煌石窟保存的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久、技艺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比较罕见。各时期不同风格的彩塑艺术,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工艺技术、艺术表达、时代审美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彩塑工艺和发展提供了实物材料。
藏经洞出上有从4-14世纪的5万多卷文献,其中装帧设计的式样十分丰富,有卷轴装、梵夹装、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粘叶装、缝缀装、蝴蝶装、线装及一些尚待研究的装帧形式的发现。有一些装帧方式已经湮灭于历史。这些材料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书籍装帧史的认识,也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敦煌工艺美术史料是一支重要的造物文脉,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敦煌工艺美术史料已经较早地介入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中,成为描述和建构完整中国设计史的重要材料,如何利用丰富的敦煌工艺美术史料,也是今后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李金娟《敦煌工艺美术史料及其价值》)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石窟拥有各种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料,它包括各种实物资料、信息资源、图像史料等,涉及壁画、服饰、彩塑、纺织品、装帧等。
B.敦煌石窟的各种资料,其中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包括五万平方米的壁画、石窟中的古代服饰资料、彩塑、纺织品。
C.为了论述敦煌石窟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作用,材料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且举例丰富,特别是数字列举,增强了说服力。
D.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支造物文脉,敦煌工艺美术史料,是不能被忽视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藏经洞里出土的诸如彩塑、纺织品、书籍等,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
B.研究外来服饰民族改造和中西服饰文化交流,必须研究敦煌石窟9000余身供养人画像、石窟内佛、菩萨等神祇服饰。
C.莫高窟出土的纺织品,藏经洞里的丝绢制作的工艺品以及敦煌出土的纺织品图案,都为研究工艺美术提供了实物材料。
D.敦煌彩塑工艺是成熟独特的,能反映不同时代的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比较罕见,是我们研究中古彩塑的宝贵遗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纺织品有的还保留着当初的色彩,色调丰富,这些漂亮的颜色大多来自植物染料。
B.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在创作中融入生活情景,壁画多以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 制。
C.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梵夹装书卷,纠正了印刷和装订史研究中曾经将梵夹装与经折装混为一谈的误区。
D.敦煌出土的毛织物主要有褐、毡、毯等,其中褐织物品种众多,而毡织物除了品种众多,还有丰富的花色图案。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语言特点。(4分)
5.为什么说“敦煌工艺美术史料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乡村一如既往的平静
欧阳杏蓬
太阳攀上东边山包,山岭上轻纱一样弥漫的稀薄雾气化作水汽,将东山清洗了一遍,披上太阳霞光,雕刻了一样清晰,闪出亲切的春末的味道。村头河边的一排树,高的柏树,大冠如云的枫杨树,婆娑小巧的杨柳树,影子直抵屋前的晒谷坪。苍鹭从前面的枞树林里飞出来,到水田里觅食,上上下下,宁静而悠闲;在晒谷坪边阴沟里觅食的公鸡惊了一下,跳出来,又振了一下红铜一样的翅膀,跳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