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同步练习30
- 资源简介:
约17750字。
6.1《赤壁赋》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然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一个痼疾。其实,“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基本相同。表面上相反,深层中相济,从而构成内涵上的辩证性关联。
老子论“道”,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
“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社会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
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现象上坠入“伪”,本质上丧失“真”。他开出的救世良方:返朴归真,摈弃机心巧智;守拙不争,遵循自然秩序;以建构“玄德”为终极价值。老子否定文明异化,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如此则真,否则即伪。真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伪则世道诡诈,愈治愈乱。老子理论这一深层内涵,有着深刻的价值论意义。老子正是在预设的仁义礼智产生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异化。
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在治政上,以法令制度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量刑标准,使之免于刑罚而耻于作恶,以刑止刑;以道德仁义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礼义制度,使之耻于无礼而至于仁德,以德弘德。德治与法治互相依存,使百姓畏惧刑罚,追求至善。在修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仁”。将自己锻造为兼顾家国、道德立身、文质彬彬的君子。唯此,才能建构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谐、家庭伦理和谐的社会。其实,孔子对伪饰的世风也大为不满,反对伪饰巧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真正的仁,并非巧言令色、哗众取宠,而是出乎“本心”,毫无伪饰。
综上,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儒道思想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文人品格、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影响。“儒道互补”对文人心理结构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源远流长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与“仁”虽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考察问题,阐述的社会价值观却基本相同,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B.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的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完全一致,二者具有互补关系。
C.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主张影响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文人的处世思想,这是文人仕隐行为的客观因素。
D.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选择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入仕时儒家思想影响深,出仕时则道家思想占上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和孔子都在个体和社会层面强调“真”,强调出乎“本心”,反对诡诈伪饰巧智。
B.无论向秀、应贞还是李白、苏轼都将儒道调和为一,鲜明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点。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儒与道之间的互补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阐释道理,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下列所选名言,不能体现“儒”或“道”观点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5.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简要分析其作品中儒道思想是如何交汇融合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