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 的 “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严沧浪 (严羽) 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 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 于是遂有“比兴” “言志”之静论, 虽然也曾注意及“心” 与 “物” 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 “可以怨” 以及“事父” “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 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 与 “物” 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 因此对于“心”与 “物’之感发的作用,逐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 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之以禅悟喻诗, 自然便是此一派诗论的最好代表。 而后此之诗论,遂多不免有严氏之影响,王阮亭的神韵说,当然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证。至于静安先生之境界说的出现,则当是自晚清之世,西学渐入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所重视的这一种诗歌中之感发作用的又一种新的体认。故其所标举之“境界” 一词, 虽然仍沿用佛家之语,然而其立论却已经改变了禅宗妙悟之玄虚的喻说,而对于诗歌中由“心”与“物”经感受作用所体现的意境及其表现之效果,都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且能用 “主观” “客观” “有我” “无我”及“理想”“写实”等西方之理论概念作为析说之凭借,这自然是中国诗论的又一次重要的演进。
(摘编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材料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 自有其特殊含义。《人间词话》第6、7两则作了如下说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但材料一侧重于“境界”说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对“境界”的理解。
B.材料一认为“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都重视感受、感发,且三者产生的原因都和这一质素在其所在时代逐渐消亡有关。
C. 严羽以禅悟喻诗、喻说玄妙,此后诗论多受其影响,王阮亭神韵说便是一例,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切实
深入、中西融合,不在此内。
D. 王国维崇尚文学之 “真”, 认为 “真文学” 才能造就伟大的诗人, 还认为 “真”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真”是与哲学相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时多次用到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两者都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B.国诗论流派,有着眼于内容本质的,有偏重于声律典故的,未必有高下之分,但前者代代相承,隐有脉络。
C.孔子“兴观群怨”说,是用诗对人们进行政教感化,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中,文学还未具有独立的地位。
D.以议论为诗、诗歌中缺少鲜明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依王国维的观点,这种诗歌必属无“境界”之诗。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补偏救弊原因的是 (3分)
A.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语言。
————严羽《沧浪诗话》
B. 江西诗有其流弊,永嘉四灵欲转移江西诗风而无其才力……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C. 有明一代,徒以貌袭格调为事,无一人具真才实学以副之者。
———翁方纲《神韵论》
D. 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装点字面,几于铜墙铁壁,密不通风。
———王镇坤《评〈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什么样的古典诗歌才称得上有“境界”?(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诗论发展的介绍,谈一谈应如何评论古典诗歌。(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铸剑(节选)
鲁 迅
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地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东方还没有露出阳光。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 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
他和挑葱卖菜的一同混入城里,街市上已经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