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9
- 资源简介:
约5980字。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2、通过品读语言,体悟母爱的伟大。通过合作探究,探寻“好好儿活”的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好好活儿”对作者的影响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三、教学设想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提示中内容提示:“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提示:“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要理清思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悟启示。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 他是北京人,今年58岁了。在他 21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因一场大病,不幸双腿瘫痪了!命运让他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侣。他也曾沮丧、彷徨,甚至绝望过。而就在那一年,爱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三十五年,三十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课件出示:史铁生坐轮椅照片;史铁生文字资料介绍)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还有:《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命若琴弦》《礼拜日》《原罪??宿命》《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1998年因患尿毒症在家休养,一直坚持与病魔斗争并有新作品集《往事》问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介绍背景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tān huànshì xiǔ qiáo cu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