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4400字。
21课 梦回繁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梦回繁华。这篇课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环节一:明确核心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思考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1. 画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2. 画面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3. 画作的社会历史价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4. 以上这些内容由怎样的联系?
环节二:讲解课文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段。
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说,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空前繁荣。
第二句,将空间聚焦到都城汴京,指出商业繁盛带来的影响,即人员聚集和文化生活的活跃。
第三句与一、二两句构成因果关系,说明了绘画的题材范围,因此而拓展,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句引出了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的修饰语,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突出了这幅画作在风俗画这一题材范围内的独特地位。
整个第一段主要是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方面来说明的,正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绘画题材得以拓展。清明上河图表现特定社会背景中的繁华景象,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
接下来我们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思考,作者介绍了什么,如何介绍的。
第二段依次介绍了画家张择端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代表画作还介绍了后代文人考定的清明上河图创作时间。
在阅读第二段时,我们会注意到这个点题的句子。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
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这个句子表达了两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