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高中2024届高三语文暑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40字。
2024届高三语文暑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 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 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 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 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 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
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 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 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 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 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 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
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 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 ,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 ,指出只有 依靠“ 图像之锤” 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 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 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 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 碧绿的” 包中掏 出“ 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
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 “ 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 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 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 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
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 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
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 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 我” 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 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 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
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 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
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
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
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
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
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 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
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
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 ,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
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
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
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
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
索骥” 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 .比喻论证是指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 • 里斯
“ 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 分)
5 .有同学表示, 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 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
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 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 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
“ 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