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7990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第四学段( 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尚书》有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用了 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请从本单元的文言文中选取一篇,为同学通读全文,梳理大意,并讲解其语言特色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文言梳理:大部分学生能结合注释对本文内容进行翻译,但在存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地方,翻译不太顺畅。
(2)语言特色:半数以上的学生讲解仅停留在内容讲解上,缺少语言特色的细致赏析。
(3)思想情感:约半数的学生缺少对文言文所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细致分析。
2.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基本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只对极个别特殊的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但在分析文言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确定: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因此,积累文言知识、赏析写作手法和探究创作情感,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核心任务:通过“琅琊美景摄影展”与“官民宴饮”场景再现,把握重点字词,欣赏优美句段,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
1. 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针对目标一:通过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对比阅读,教师指导等方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熟读成诵,并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针对目标二:通过寻读,找到并分析概括文章中优美句段,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并能感受其中的韵味及作者寄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