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7370字。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反复诵读,品味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把握诗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意象、典故的内涵。
3.熟读成诵,体味三首诗词的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意象:意象的内涵丰富,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2.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等,往往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情感形象化:用绘制情感走势图的方式,直观呈现诗歌情感的跌宕起伏,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文本解读
1.《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常用来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创作于他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当时诗人的政治生涯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陡然转变成”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失意。组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课文选取的《行路难》(其一)是第一首,表达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诗情。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跌宕,表现了李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的内心变化。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被贬,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彼此欣赏的二人在酒席上初见,喜不待言。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被贬滴的遭遇深表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诗情跌宕起伏,意气低回盘折,悲慨而不失豁达豪迈之态,雄健又具含蓄蕴藉之趣。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读来大气通达。词前小序将作词的时间、背景以及目的都交待明确。《水调歌头》是一首词,词盛于宋,这首又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的作品。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撤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而苏辙在济南,中秋之夜想念亲人而作此篇。
这首词以天问开头,不问人直接问天,尽显作者的豪迈之气。对天上琼楼玉宇,谁人不向往?人间种种不平事,不如意十之八九,谁又不想摆脱这烦恼的世间呢?然而“高处不胜寒”,急转直下,又坚定地留在人间。下阕由月引发,月照无眠之人,为何无眠,自然望月怀人。在中秋这一节日更是忧伤,可是月哪有时时刻刻圆?既然如此,人又哪能没有悲欢离合呢?词人的豁达与乐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