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6280字。
8 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外貌,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课标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传记,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它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本课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品味语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八年级阅读的要求如下(序号对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四、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节课教学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执行。
学情分析
此学段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