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12
- 资源简介:
约3930字。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深入体会故都之秋的特点。
2、探究文章,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探究文章,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预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 ,字 达夫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国现代著名 小说家 、 散文家 、 诗人 。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的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前后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知识补给站——形散神聚(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三、结构层次
①总起(1-2 ):总写作者对 北国 、 江南 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
对 北国之秋 的 向往之情 (情感)。
②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 秋天景象 , 赞美 北国之秋。
③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