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8/25 11:21: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60字。

  【考试时间:3月9日9:00~11:30】
  2023年2023届3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周礼•保氏》的记载和历代相关注疏,文字教育首在明解“六书”,即通过六种构形方式和原理来了解文字形体、读音和义项,明确用法,一一和语言中的“词”对应,也称之为“小学”。文字教育始于识读,重在应用,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按照既定的方法、标准来书写,要进行贯穿小学教育始终的长期训练,以及持续进行的考核。传统“六艺”中列具“书”的内容,足见其重要性。
  书,书写。《说文解字》释云:“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著”,指文字的具体应用,如记事记言、属文作、著述等,竹帛指书写材料。“如”,《说文解字》释云“从随也”,意渭书写要恪守字形结构和书体样式,亦即后世“正字”和“正体”的标准,兼有文字与书法两方面内容。析言之,一是准确地把握文字的形音义,代表了知识的传承与理解;二是认识和把握书体样式的意义,从观念上、书写心理上打好基础,如造字本原与文化涵义、象形字与“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书写特征等等;三是在书写方法、标准的潜移默化下,理解并认同秩序和法度之美,随着书体演进而调整认知,推演新的书写审美旨趣和技术标准,这就是大篆、小篆、隶、楷诸正体规范的先后确立与书法审美的发展主线。如果说商代的象形装饰文字和甲骨文所代表的原始书法美出于“集体无意识”的创造,那么由西周金文建立起来的正体大篆所代表的秩序之美则出于礼乐文化陶冶化育的自觉审美。从商周时代开始,书法即已深深地打上文化的烙印,实缘乎此。正体的产生及其对秩序之美的崇尚,表明书法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与日益高涨的人文精神有直接关系。
  “著于竹帛”的涵义有四。其一,摒弃不同地域的方言而采用通行的“雅言”,又名“正音”“通语”。《论语•述而》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用雅言讲学,书面语也会自然而然地用之,以消除方言的隔膜,使之四方通达。其二,记事、记言都有一个把口语转化、润色为书面语的过程,其修辞能力、经验要通过长期的阅读和训练才能满足于社会需求,以实现较好的知识传承和社会化交流。其三,根据不同场合、功用的文体需求,采取与之各自对应的修辞和表达方式,总之曰“文言”。其四,纯粹的文学创作与著述,如诗文之作。
  在“著于竹帛”的过程中,文言亦即书面语的文学化是其发展主流,也是读书人工诗能文的重要保障。吴宽《匏翁家藏集》认为“书家例能文辞,不能则望而知其笔画之俗,特一书工而已”,即因此而发。如果说,“著于竹帛”是文学与书法之双重审美的过程,似亦不嫌为过。《宣和书谱》评薛道衡书法称“文章、字画同出一道,特源同而派异耳”,又评杜牧书法谓其“与文章相表里”,都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做出的理性归纳和总结。
  (摘自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与文学修辞》)
  材料二:
  辨析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要从具体的形式要素切入。比如说点画,点画是笔法的体现,理论上说,实用的书写虽然也有技法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可以是不严格的,它只需要达到可识可读的标准即可。而实际上,善书的古人往往都经过了严格的技法训练,与此同时,也有“修身”的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文字教育又被称之为“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了解文字的形音义,达到可以识读的水平。
  B. 书法之美的发展中,由象形装饰文字和甲骨文到正体大篆有从“集体无意识”创造到自觉审美的过程。
  C. 一个拥有良好文言能力的古人,即使面对不同的情境,也能够采取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做到从容应对。
  D. 今天书法是一门艺术,但古人的书写实用性和艺术性尚未分离,因此古人的书法创作过程必须兼顾两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了解造字本原与文化涵义,主要目的是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承与理解。
  B.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古代使用“雅言”与今天推广普通话有着相似目的。
  C. 经过学校教育中长期的阅读与训练,我们就能较好实现知识传承和社会化交流。
  D. 隶楷行草等书体各有特点,书体可辨识性的强弱与其艺术性的高低有直接关联。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体现材料一中正体的审美倾向的一项是(   )
  A. 冯班《钝吟书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B. 刘熙载《艺概》:“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
  C. 王《论书剩语》:“须是字外有笔,突然一落,去来无迹,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
  D. 蔡邕《九势》:“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4.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文学和书法两种艺术有哪些相关性?
  5. 假设你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向书法夏令营的成员介绍唐代楷书作品《多宝塔碑》,请结合两则材料罗列解说词的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传统的文字教育又被称之为‘小学’”错误,结合“文字教育首在明解‘六书’,即通过六种构形方式和原理来了解文字形体、读音和义项,明确用法,一一和语言中的‘词’对应,也称之为‘小学’。文字教育始于识读,重在应用”可知,“小学”是明解“六书”;文字教育始于识读,重在应用。
  C.“也能够采取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错误,原文为“根据不同场合、功用的文体需求,采取与之各自对应的修辞和表达方式,总之曰‘文言’”,根据不同场合,采取与之各自对应的修辞和表达方式。
  D.“必须兼顾”错误,文中相关内容有“古人有在实用中产生的作品,也有为创作而创作的作品”“当古人在给某人写信时,可识性肯定要放在第一位”,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一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