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8040字。
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3.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写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提示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
“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后一类文章的典范。阅读时对这一点要多加关注,反复诵读,细心体会。
一、导入新课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