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 资源简介:
约13910字。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D.王无罪岁 罪:罪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移其粟于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弃甲曳兵而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致天下之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文言文学习有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制作卡片。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取阅、复习。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
5.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C.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6.卡片二:文化常识( )
A.冠者,即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