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0330字。
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部分。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重视。从2017年到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大运河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开始与国家形象联接,“以大运河打造国家形象的金名片”“展示亮丽的国家形象”等表述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
对民族国家而言,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争夺,更涉及国族生存与价值守望的争战。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一旦被国家主体征召,它所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优势就能建构出一种大国形象。
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国家形象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形象总和。在全球化的话语战场中,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形象竞争,国家形象竞争的本质就是话语权之争。对于中国来说,情势尤为特别。首先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所面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困境与挑战,即占据支配地位的宗主国中心与处于依附地位的外缘地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外,也因为中国当下的独特处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唯一延续五千年未曾断绝、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丰厚的资本与出众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已深度介入世界,就不能不发声。为此必然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长征这些巨型文化符号在国家话语中密集性涌现,对内一统民众对民族自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理解,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在世界舆论场设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边界。
(摘编自路璐《多重张力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话语建构》)
文本二:
河流与国家文化形象有着不解之缘。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叙事主题: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以及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构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最终达到一种“魅力攻势”的形象建构。
法国哲学家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这一概念,他说:纪念碑、历史遗迹、纪念日等构成了一个构筑记忆、唤起记忆的“场”,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在特定时间、空间举行的活动就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我们在今日语境下召回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终极目的在于以其作为记忆之场,在历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以完成它征召个体、形成集体身份的使命,建构国家形象,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
大运河能作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之场,首先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人们对它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B.近年来,国家征召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巨型文化符号,以此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
C.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它的重要使命是借助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来维护民族国家的安全。
D.大运河沿岸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运河迁移与传播中,淘汰了劣性,交融、杂糅成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巨型文化符号,大运河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有助于建构出一种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
B.中国内外特别的情势,促使中国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增强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的话语权。
C.大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间,拥有巨大的时空体量,是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
D.大运河沟通南北过程中,江南文化、北方中原文化均未丧失自身特质,得益于“江南”的文化向心力与离心力。
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记忆之场”的一项是( )
A.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时代的紫禁城变成了“故宫”,进而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博物馆。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C.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
D.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在44年后重返月球获取月球土壤的标志性节点。
4.两则材料探讨了同一话题“大运河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水网连缀的大运河江苏段,既流传着花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歌舞,也有昆曲、徽调、京剧等精品戏曲养料,甚至还有一些民歌清曲、田间号子等乡村艺术,催生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请结合材料二与之相关的某一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