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1490字。
陕西省安康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谈(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
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一
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
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
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
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
会相互映衬。这里不妨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
积淀,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
而且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
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蕴丰富、千变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北宋文化“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其方法
的千变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
远到海外仙国,近到花草木石,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
之情。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将淡
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
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
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
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崇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生。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
生命仍在不断变化延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钟嵘《诗品序》)。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嬗变、创新,可谓千姿百态,流派众多。
B、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是诗歌语言形式演化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C.北宋时期,我国的诸多文化都达到了发展巅峰,丰厚的文化土壤涵养了北宋的诗歌。
D.中国诗歌既是文体之一种,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受时代因素影响,又反映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诗歌是文化的一端为论点,从语言为体,文化为用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生
长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以水湿土壤、发光体与反射体为喻,形象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诗歌相互反映、
影响的关系。
C、文章以苏轼诗歌为例,从议论尚理和崇雅趋淡两个方面论证了北宋文化对苏诗风格形
成的决定作用。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在论证诗歌与文化的关系这一分论点时, 采用
了先总后分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苏轼诗作众多,诗歌题材广泛,议论方法多样,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北宋绚丽多彩的文化。
B.苏轼作诗追求淡雅,不求功利,将诗提高到审美层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C.苏轼对语言的运用炉火纯青,不避俗词俚语,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
D.苏轼作诗善用典故,如《豆粥》中相关典故的运用,就妥善地处理了雅与俗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年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
凤凰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