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17
- 资源简介:
约3100字。
17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描写,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理解小说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悟“成长”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悟“成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是怎样在孤独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嬉闹”“掺杂”“置之不理”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其作品《草房子》《根鸟》等,是中国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原本比较富裕的杜小康家因为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杜小康被迫辍学。后来杜雍和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只小鸭,决心凭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因而,他和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300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文中故事就是从此处开始的。
2.目标任务二:梳理心理变化,品尝成长滋味。
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 ①被迫辍学放鸭 ②不堪孤独之苦 ③喜拾鸭蛋
画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时间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前方是未知的”
到达放
鸭地点 恐惧、胆怯 “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
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
天早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寂但不再恐慌→坦然面对孤独→安定从容→惊喜
如何看待杜小康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的表现?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依据其心理变化过程,前四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