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3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2060字。
威海市2023年初中学业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5.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稀薄(bó) 絮叨(xù) 斡旋(wò) 浑为一谈(hùn)
B. 冗杂(rǒng) 瘦削(xiāo) 墨守(mò) 无动于衷(zhōng)
C. 调羹(gēng) 荒僻(pì) 秘诀(mì) 无精打彩(cǎi)
D. 虹霓(ní) 仲裁(cái) 鲜腴(yú) 全神贯注(guà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 浑为一谈(hùn)——混为一谈(hùn);
B. 瘦削(xiāo)——瘦削(xuē);
C. 无精打彩(cǎi)——无精打采(cǎi)
故选D。
2. 根据提示,用古诗词填空。
①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③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⑤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⑥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⑦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⑧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①. 五岭逶迤腾细浪 ②. 无边光景一时新 ③.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 齐鲁青未了 ⑤.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⑥. 气蒸云梦泽 ⑦.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⑧. 塞下秋来风景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逶迤、羌、历历、蒸、蓝。
3.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罗斯丹)阅读他的名著《____________》,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答案】昆虫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题干“科学家”,他能像“哲学家”“美术家”“文学家”一样去观察、写作,由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法布尔,其作品为《昆虫记》。法布尔并不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更像哲学家一样关注昆虫的生命,在对于昆虫的各种描述中,处处带有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同时这部书还体现了法布尔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表演,令观众叹为观止。
B. “五一”的威海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C. 伴随着天福山起义振聋发聩的号角,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开来。
D. 传统文化与国际潮流在这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B.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符合语境。
C.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号角声,故不符合语境。
D.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
故选C。
5. 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寒来暑往里劳作与收获,能帮助人们坚定信仰。(“坚定” 词性是动词)
B. 我们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发展,始终坚持。(该句没有语病)
C. 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和全人类有重大意义。(该句是单句)
D. 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技能:让生活更美好”。(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B.语序不当,应将“不断发展”与“始终坚持”调换位置;
故选B。
6. 请把下列诗句排序,将白居易的《池上》补充完整。(填写序号即可)
①独立栖沙鹤 ②荷破叶犹青 ③双飞照水萤 ④兰衰花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