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测试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上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6/26 6:50: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42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
  一、判断题
  1.成语积累:请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______)
  (2)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