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调研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6110字。
南京市江宁区七年级下册期末调研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6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shǎn shuò)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jǔ jué)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请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矗立________ 呜咽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shǎn shuò)________ (jǔ jué)________
(3)对这段话进行语言规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气逼人”“刺入肌骨”“上边和下边”“睡不着”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文中“一口井”“春蚕”“洪大”“忽然”的词性分别是数量词、名词、动词、副词。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这个句子的标点是正确的。
【答案】(1) chù lì wū yè
(2)闪烁 咀嚼
(3)A
【详解】
(1)矗立:高耸地立着。读音chù lì;
呜咽:低声哭泣;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管弦乐器)声。读音wū yè。
(2)闪烁:读音shǎn shuò,(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咀嚼:读音jǔ jué,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3)B.分析不正确。“一口井”是数次、量词、名词;“洪大”是形容词;
C.分析不正确。把“山峰”比作“巨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分析不正确。前后两个单句内部没有标点符号,因此,两个分句之间应使用逗号,不应使用分号;
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事迹可歌可泣。
B.语文课上,老师一番幽默的话惹得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美国军机、舰船频繁进入南海耀武扬威,其借机“秀肌肉”搅局中国和平崛起的企图纯属痴心妄想。
D.青少年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大好年华,要有一种气冲斗牛的闯劲儿。
【答案】B
【详解】
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此处形容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使用正确;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此处与后文“笑起来”语义重复,使用不当;
C.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此处形容美国军机、舰船频繁借机“秀肌肉”,使用正确;
D.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此处形容青少年的闯劲,使用正确;
故选B。
3.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答案】(1)把“搭建”改为“提供”。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详解】
(1)第②句搭配不当,“搭建”和“资源”不能搭配,把“搭建”改为“提供”。
(2)第③句语序不当,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4.下面是主持人为主题班会写的总结语,请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爱国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①其实,爱国是一种崇高神圣的情感,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为。
②在我国,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扫天下”而不屑“扫一屋”。
③总而言之,爱国是实实在在的,需要的是点点滴滴,而不只是豪情壮举。
④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志者,都应乐于做利国利民的平凡小事。
⑤时至今日,仍有些青少年一讲爱国,总以为“洒水扫地捡纸屑”不过区区小事,大丈夫何须伸手。
A.②⑤①④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
【答案】A
【详解】
考生研读材料可知,文段先提出在我国人们对爱国思想的错误理解,然后指出爱国的内涵和爱国的具体做法,最后得出结论。②⑤都是说人们对爱国思想的错误理解,按照“自古以来”和“时至今日”的时间顺序可知,先排②再排⑤;然后①句“其实”一转,指出爱国的内涵,句④紧承①句继续诠释爱国的正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