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8900字,答案扫描。
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把文章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摘编自田心《文者,贯道之器也》)
材料二: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
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典论》和《周易》的说法,证明了文艺作品对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B.“文以贯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用以表现思想内容的,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C.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散文创作中融入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许多散文家的自觉。
D.散文的语言既要精心锤炼,营造美的意境,又要明白晓畅;但不应过度雕琢甚至以词害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就曾大赞韩愈这一成就。
B.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地了解作家,就必须阅读其散文作品。
C.散文的情感表达贵在内敛、节制、含蕴,因而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作家应努力丰厚“学”“识”,创作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且文质兼美的文章。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赞颂以及感时忧国的情怀、以身许国的抱负。
B.鲁迅《阿Q正传》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民族众生的“病苦”。
C.徐志摩《再别康桥》表达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体现新月派“三美”的主张。
D.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术讲到做官治民之术,批评当时弊政。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