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800字。
2023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符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识机能的进步,而创造符号的基本方式与不同国家或民族所处的环境有关。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先民们从朴素的巫术信仰到对较为稳定的文化符号的创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段。巫术的图腾符号逐步被能够较为理性地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所替代,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系统。而就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涌现的经典文献来考察,《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符号、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语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立象尽意”是《周易》借助符号表情达意的基本思维形式。
《周易》创造符号是以古代中国人观察事物时所参照的时空为依据的。这种依据集中体现在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周易•系辞上》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种认识鲜明地表述出人们在思维上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参照。人居于天、地之间,古代中国人的生存因对天、地的高度依赖而不断思考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也就建立在对天、地信息的捕获以及自身的自然特征、精神特征与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基础上。
《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基于阴、阳特性,把世间万物以类对比,观察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事物的前景进行判断。《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仁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仁德,智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智慧,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之而不觉,可见阴阳之道之广大。《周易》进而把阴阳观“扩容”至世间万物,认为万物皆含阴、阳。这种无限“扩容”所采用的方法正是“类比”,即用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按“类”相比,生成“类”的特质和属性。
《周易》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超越具体之“物”的“象”的概念。其次,《周易》通过“观物取象”找到了人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
“物”是实在体,“象”是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周易》中的“象”是与实在体相对应的“象”,是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象”。《周易》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方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类比而得出的,即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找到共同之处,是与“物”的实在体相对应的虚拟体,即所谓“类万物之情”而形成的符号性“形象”。
《周易》的“抽象”是“会意”中的抽象。“类比”是“抽象”的基础,“会意”是“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们加工思维符号的关键环节。离开“会意”思维,“抽象”思维无法进行。所以,如果“观物取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而“抽象”出事物的共性特征,那么“会意”则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需要人的感官和思维的深度参与。以“类比”为基础的“抽象”以及在“抽象”过程中的“会意”均体现出人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越“物”的、具有精神属性的“象”的产生机制。
“象”的精神属性体现在其对“物”的超越上。“象”作为一种符号性的虚拟体,也逐渐超越了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而进入了人的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我们才能说集中于《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维形式是古代中国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王廷信《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探析》)
1.下列对原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象尽意:“立象”即创造巫术的图腾符号或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尽意”即运用这些符号去表情达意、辨别事物的真伪。
B.观物取象: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人们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的产生机制。
C.物:宇宙中存在的实在体,包括广大的天地、变换的四时、运转的日月等事物。《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阴、阳的特性。
D.象: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是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寻找其共同点,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符号性“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论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中国先民思维方法形成的基础,也是古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
B.文章引用《周易•系辞上》中的句子,主要论述了《周易》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创造符号的依据和《周易》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C.文章从“类比”“会意”两个角度论证《周易》“立象尽意”这一过程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中“类比”是基础,“会意”是关键环节。
D.文章以“立象尽意”“观物取象”为基本概念,最终要论述的观点是《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并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号的出现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或民族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创造的符号也不相同,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
B.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建立在对天、地、人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这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C.《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不论是仁者、智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阴阳之道中,被阴阳之道所成就。
D.“象”作为符号性的虚拟体,只有超越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进入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才能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第一批细胞,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最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三点钟之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