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6/14 16:12: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280字。

  第6课-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论文抄袭屡禁不绝的原因,人们有很多解释,诸如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的沦丧,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等都是重要原因。
  B.为了掌握修理国产和进口家用电器的技术,他钻研了几十万字的学习资料,并四处拜师求教。
  C.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我国迎来了首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开展了环城跑、扭秧歌、太极拳比赛、武术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D.对于每一个文学品种和每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应该加强史的观念和线索,注意其发展和变化。
  2.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3.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 B.秧根未牢莳未匝
  C.无边落木萧萧下 D.满地黄花堆积
  4.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D.《插秧歌》一二两句中,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读完这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如在眼前。
  6.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