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同步测试
- 资源简介:
约9630字。
1-3《庖丁解牛》 同步测试
一.课内巩固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借文惠君之口,揭示养生的道理。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告诉人们要顺其自然,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告诉人们,只有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以“触、倚、履、踦”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其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其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已达到极高妙的境界,他不是凭感官的知觉来解牛的,而是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的。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邰 D.未尝见全牛也
(二)挖空练习
庖丁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xū然向( )然,奏( )刀騞huō然,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 )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 )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