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2
- 资源简介:
约7050字。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biǎn)小 无以,则王(wàng) 庖厨(páo) 罔(wǎng)民
B.忖度(dù) 彼恶(wū)知之 吾惛(hūn) 衅(xìn)钟
C.便嬖(bì) 商贾(gǔ) 庠(xiáng)序 鸡豚(tún)
D.赴恕(sù) 不赡(shàn) 孝悌(tì) 莅(lì)中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援 万户侯 明察秋毫 急风劲草
B.规矩 流线形 缘木求鱼 通宵达旦
C.催眠 及时雨 寸草春辉 敬谢不敏
D.商贾 护身符 屈指可数 权衡利弊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 , ,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5.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古代居住于广义中原地区的人群自称华夏,把四方的各部落,称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B.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方六七十中的方是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C.太山,即泰山。北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
D.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盖亦反其本矣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觳觫 (2)褊小
(3)挟太山 (4)莅中国
(5)赴愬 (6)鸡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