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联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23 8:34: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2 总计:1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6600字。

  全国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联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学有几个主要范畴,如比兴、情景、意象、意境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是一以贯之的系统。从比兴范畴出发,或可将几个范畴贯穿起来。
  所谓“比”,是类比、比附之意,一物与另一物基于功能、形貌的相似而相互对应。所谓“兴”,是起兴、感应之意,物与人互相触动,相互作用,引起主体的情感有所反应即是兴。比是内在情意先涌现出来,后寻找外在物象以表达,带有更多的理性安排,可以形成重复的修辞技巧;兴是外在物象引发情意,只能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至于物象与情意的关系却是无意识的、隐微的,难以把握。
  比兴虽是不同手法,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系统。比是相互对应,兴是相互感应,对应的事物相互感应,感应的事物相互对应。比中有兴,有所感兴,才能形成比拟,这就是把爱情中的男女比作蝴蝶、鸳鸯的原因;兴中有比,可以类比之物,才能感兴,所以《关雎》中的水鸟对鸣感发男女思慕之情。某种情感总被比作某时,看到某物,就会引起某种情感;看到某物,总引起某种情感时,自然也将某种情感比作某物。于是风花雪月是比,也是兴。作为情感的比附物,是比;作为情感的诱发物,是兴。汉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就是对比兴的最好诠释,事物与人世之间是互相连通、层层对应的。
  情景论作为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所要揭示的正是主客物我的关系。首先,情感是在某种场景中产生的,而人在任何场景中总伴随某种情感状态,或情以景兴,或情融景中,情是景之情,景是情之景,不存在与场景无关的情,也不存在无法引起情感的景。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比兴与情景的融合还表现在情与景的固定组合中。边塞诗的场景描写与怀乡情感相互映衬,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怨诗中伤春惜春的场景描写与女性的思夫之情搭配,如王昌龄《闺怨》。送别诗将送别的场景与依依惜别的情感融合一体,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咏史诗中文物遗迹或历史场景与当下的古今之感互相感发,如杜牧《赤壁》。不同诗中,具体的景或情或有些许差异,但基本的情景组合或母题模式却是稳定的,在同样的情景里,便有同样的情感;而同样的情感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场景中。
  什么是意象?简而言之,即情意中的物象。以杜甫《登高》为例,诗中出现了急风高天、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等物象。这些物象不仅是对外在风景的描述,也是内在情意的表现,与艰难苦恨、潦倒、悲秋、多病的情感融合。诗人选取某些物象,并从某个角度截取物象的某个方面,乃是由情感决定并由情感浸染过的,于是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因而所谓意象,也即内在情意与外在事物的交融。除直接抒情外,情感与物象凝结在一起,依附于物象呈现出来。
  问题在于,情感如何凝结在意象之中?以月亮为例,月亮与怀远总是联系在一起。因而意与象相遇的方式或者意象形成的方式便有两种:一是兴,即由感兴方式形成的意象;二是比,即由比附方式形成的意象。在前者,物象是情感的诱发物,是为兴象;在后者,物象是情感的比附物,即为比象。比兴系统也是情感反应和表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意象是比兴依附的物象,是不同意象组成的风格统一的情境。
  在一首诗中,诗人有感而发,情景既是情感统一的脉络,也是情感产生的背景;意象既是点缀其中的诗眼,也是组成情景的物象。而比兴是将两者融合的方式,也正是意象的存在,诗歌才能反复品味。
  (节选自卫垒垒《比兴:一以贯之的传统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学的范畴是一以贯之的系统,比兴是基础,可贯穿情景、意象、意境等范畴。
  B.比是先有内在情感再有物象,兴是先有物象再生发情感,前者更理性,后者更隐晦。
  C.边塞诗多含怀乡之情,闺怨诗大多伤春惜春,类似的基本情景组合或母题模式稳定。
  D.意象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非直抒胸臆的情感与意象相结合,依附子物象来呈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是并列式,论述了比兴之关系,比兴与情景,比兴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联,强调了比兴的贯穿性。
  B.文章采用王夫之的话是为了证明景与情是不可割裂的关系,情是景之情,景是情之景,情景不可独立存在。
  C.文章论证逻辑清晰,既有对“比”“兴”概念的分析,又有对二者不同点的论证,并利用这种不同解释其他范畴。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在论述情感如何凝结在意象之中时,采用举例和对比论证,使得诗学范畴及其关系更易于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兴”。
  B.古人的送别诗中常出现“柳”这个意象,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常被看作离情的象征。
  C.在边塞诗与怀乡诗的母题模式下,“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抒发了怀乡思亲之情。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月是情感的比附物,是比象,诗人望月抒怀,情感依附于物象“月”呈现。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竹子在减少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优势和作用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全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一根竹子,3至5年即可成材,一般的速生用材林,成材则要10至15年,而且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择伐,保护得好,可以永续利用。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包装、建材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