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校高2020级高考模拟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6890字。
高2020级高考模拟测试(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处,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场。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备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
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翥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的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
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
翻译始于语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沟通心灵,引发共鸣。傅雷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了几代人。其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找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英雄主义主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契合点。傅雷的选择出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翻译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价值。
傅雷的翻译启示我们,对“翻译”这两个字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翻译在文化、思想、社会和创造意义上的多元价值,让文字、文化与思想形成合力。事实上,文学翻译一直和文化“走出去”紧密相连。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去了,有国际影响力了,它的文学才会更为国际读者所关注。同样,真正走出去且能走进去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我们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也要注重这种思想性。无论译介思想典籍还是文学作品,根本目的是要沟通人类心灵,引发精神共鸣,互学互鉴,相互丰富。
(摘编自《人民日报》许钧《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
材料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峰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当代中国人经验世界、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回顾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推介与接受的历程,不仅有利于促进翻译界、出版界和学术界的沟通,加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读者的对话与交流,还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思考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进中国文学走进国外读者的阅读视野与内心世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提出,较之其他媒介,文学是沟通心灵、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接受,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不应局限在译本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译本之外因素的研究。例如,海外译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结缘的契机,译者的文学观与其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关系,译者对所译作品的推介策略与阅读接受效果的关系,海外译本的“当代中国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摘编查建国、仝薇《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译本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考虑了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吸引了受众,打开了市场。
B. 霍译本、杨戴译本在不同时期呼应了读者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但杨戴译本更能展现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更胜一筹。
C. 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现了英雄主义主题,作品饱含激情和光明,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的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D. 查明建认为,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未来的翻译研究需兼顾二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中西方译作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详略差异较大,这表明作者的论述重点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而非“引进来”。
B. 材料一虽然讨论专业的翻译理论,但论证语言浅显明了,这与文章的刊载平台有关,作者考虑到了受众群体。
C. 材料二中,张峰和查明建都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二人分别从文学翻译的作用和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内容和论证观点相近,都讨论了译本的翻译原则,也都肯定了文学翻译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3.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根据原作和译本的特点拟定了四部译本的推广思路,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广效果可能不理想的一项是( )
A. 《老子》译本除发行纸质本外,还应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生动形式,并着眼于输出国家的社会历史境遇,赋予道家思想以世界性意义。
B. 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译本要着重宣传侠肝义胆的武侠文化和中国文化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强调“中国的《指环王》”这一称号。
C. 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味》对食物描写细致入微,宣传译本时要着重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特点所蕴含的审美情致。
D. 散文化小说《边城》的日文译本除了准确翻译小说情节之外,还应考虑贴近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体现小说中边城风光蕴含的悲情美。
4. 优秀的翻译者应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请结合材料分析。
5. 《红楼梦》中诗文《葬花吟》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三个英文译本意思不同:林语堂译本为“一轮接一轮的打击”,杨戴译本为“自然的风霜雨雪冷酷”,霍译本为“霜如剑,风在屠宰”。其中,林语堂译本得到广泛认可。结合材料一对林译本和另外两个译本分别比较,分析林译本得到认可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杨戴译本更能展现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更胜一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场”可知,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来判定谁更胜一筹。
C.“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 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傅雷的选择出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傅雷主观上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既成事实。
D.“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不应局限在译本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译本之外因素的研究”可知,该推断不合理。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锋日记八则
1958年
诗歌札记
一、诗歌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诗、律诗、词、散曲。
二、民歌特点:语言精练,含义深远,易于流传……
三、形式分为两种:1.叙事诗;2.抒情诗。
四、民歌文艺手法多样。
1958年
排渍忙
垅中清水似汪洋,英雄排渍日夜忙。
稻田绿遍水排尽,活活气死老龙王。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96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