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19 20:54: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762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乡村善治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就有自治和德治的传统。通过道德引领民风,以道德建设滋养乡村治理,历来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自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村民自治实践同步的是,我国持续开展了30多年的送法下乡行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以后,乡村治理法治化更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还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善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吕德文《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B. 虽然礼俗传统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作用,但乡土社会的秩序也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转变。
  C. 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在乡村治理中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D. 维护好乡村秩序,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就需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扎实稳妥地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地改进乡村治理,有必要对传统礼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 用“包容心态”去理解乡土社会问题,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
  C. 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去追求自身的解放。
  D. 与村民自治同步开展的送法下乡行动,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B. 《司马温公形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C. 石柱县桥头镇组建啰儿调、土家族摆手舞等本土文艺队伍,活化再现了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
  D. 全国多地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理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
  4.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5. 材料一、材料二与《礼记•礼运》都谈到了乡村的治理。请结合三个文本的内容,谈一谈古今乡村治理中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偏概全。文中表达的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不是指乡土社会中的所有礼俗传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节选)
  [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死亡、爱?或者,这二者之间本无区别?我到底该说哪一个呢?
  当时,我们新婚燕尔。即便是去商店,我们也会手牵着手一同前往。我会对他说:“我爱你。”可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有多深。我不知道……我们住在他工作的消防站的宿舍楼里。消防车就停在我们楼下。红色的消防车。他是一名消防员。
  一天晚上,我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走到窗边,向外面望去。他看到了我:“关上窗户,回床上去睡觉。反应堆着火了。我很快就回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