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18 20:40: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6510字。

  2023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仿真模拟预测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1世纪初,同时出现了两个概念:民间文化遗产和非遗。可是,非遗是个新概念,需要知识支撑;由于非遗与民间文化在客观上是同一事物、同一范畴,故而,非遗最初使用的知识,都是从现成的民俗学、艺术学拿的。连国家制定非遗名录的分类,也参考了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分类法;甄选和评定国家非遗的标准,也大多来自资深的民俗学者和艺术学者的修养与经验。这样,人们自然以为非遗只是一种政府称呼或官方概念,最多是民俗学的一种分支或延伸,称“后民俗学”。
  可是一些敏锐的学者发现,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较之以往的民俗学大不相同。不仅所做的事情不同,其性质、方法、目的也完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出版。这是最早对于非遗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和描述的著作,今天看来,已具非遗学的基本形态。而这一年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非遗事业都刚刚起步。这部书表明了我国学界学术的敏感、视野的开阔和极强的开创性。它不仅展示了一个崭新而辽阔的学术空间,而且展现了一个学术立场非遗学立场。这是一个有别于民间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遗产。可惜我们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部书深刻的意义。
  学术的立场是学术的出发点,也是学术的原点。它决定着学术的性质、内容、方法与目的。从不同立场出发,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特征、要素、规律、功能、意义就会完全不同。就像对于一个人,周围不同的人从各自立场(不同的身份、地位、利益、观念等)出发,看到的人物就会全然不同。
  站在遗产这个立场来看,我们所做的非遗的认定、抢救和保护,绝不是对民间文化做一轮重新的调查和整理,而是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财富“摸清家底”,这个家底就是遗产。这个工作过去从来没做过。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有待探索与构建的学术。这个学术就是非遗学。
  回过头来,还要再讨论一下遗产的概念与人类的遗产观。这有助于我们对非遗学的认识。
  在人类传统的概念中,遗产指先人留下的私人化的财富,主要是物质性财富,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这个传统的遗产观渐渐发生了变化。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中写道:“在过去二十年,遗产的概念已经扩大,发生了变化。旧的概念把遗产认定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物,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
  父母留给子女的是私人遗产或家庭遗产;社会整体继承的是公共遗产,即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必须由社会保护和传承下去。
  正是出于这个遗产观,联合国制定了第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人类在文化遗产保护上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第一步所保护的文化遗产只是物质性的,主要是历史建筑、考古遗址、文物。那时人们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非遗”。这使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一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见证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传承至今并依然活着的文化生命。这便构成了人类当代的遗产观。
  非遗学,正是从遗产的立场出发,来认识民间文化的。但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非遗。非遗是其中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代遴选与认定的必须传承的文化经典。
  是不是遗产是不同的。当一个事物有了遗产的属性,便多了一种性质、意义、价值,多了一种社会功能。这些都不是民俗学所能解释的。一件事物可以同时身在不同的知识范畴,从属于不同的学术范畴。比如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既属于建筑学的经典,也属于遗产学的瑰宝。它们既有共同的文化内涵,也有各自的学术关切。建筑学关注它建筑的构造、设计、美学特征与创造性;遗产学更关注它自身的历史特征、档案、等级、保护重点与方法,以及如何传承得久远;
  非遗学更关注它的存在与生命,是保护和延续它生命的科学,一个此前没有的学科。
  决定非遗学独立性的根本是——遗产。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遗的性质、方法、目的与民俗学完全不同,参考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分类法对非遗分类是有欠缺的。
  B.《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对非遗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和描述的著作,具备了非遗学的基本形态。
  C.人类当代的遗产观已发生变化,认为人类遗产应是先人留下的私人化的财富与社会的
  物质继承物。
  D.联合国制定的第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没有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著作的评述,详细阐述了非遗学的基本形态。
  B.文章以周围不同的人从各自立场出发看人做类比,阐述学术立场对学术的重要性。
  C.文章对遗产的概念与人类的遗产观进行分析,意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遗学。
  D.文章引用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话来阐述传统的遗产观渐渐发生了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甄选和评定国家非遗标准的是资深的民俗学者和艺术学者,所以非遗才被称作“后民俗学"。
  B.非遗学是一个具有崭新而辽阔学术空间的新学科,要以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视角来对待非遗的认定、抢救和保护工作。
  C.非遗学是从遗产的立场出发来认识民间文化的,凡是民间文化都应纳入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范围。
  D.对于花之圣母大教堂,建筑学关注的是构造、设计、美学特征与创造性,非遗学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得久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村民开始自办“村晚”,这是可喜的现象。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村晚”虽然没有多么高大上的“天籁之音”,也没有大腕演员,但最大的特点就是“草根”气息浓、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在演绎农村农民幸福生活、颂扬逐梦时代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乡村文化自信。“村晚”示范展示可以更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