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919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最小结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术语。
“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素。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
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
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中某一个故事。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最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
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神话母题的普同性中,既含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含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于某个民族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那些特殊母题,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普同性。人类各群体间既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会面临相似的文化压力。越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就越是相似。所以他们既创造了相似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也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
(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材料二: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浮水涸,冀州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题是一种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的学科术语,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有不同内涵。
B. 母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转换出无数作品。一个故事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同一个母题也可以出现在多个故事中。
C. 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一旦产生,就可能在所属群体中复制并传承。
D.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衍化,在小说《红楼梦》中达到了最高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神话和母题,材料一宏观论述了母题的概念,材料二具体分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普同性。
B. 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恐怕难以影响今人。
C. 人类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相似,所以他们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精卫填海、卵生人等。
D. 女娲补天符合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内涵的诠释:最小的、能延续在传统中的,具有不寻常的动人力量的非凡的神。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B.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应劭《风俗通》)
C. 清代任伯年的《女娲补天图》将女娲的身躯画得如石头一般,把女娲与五色石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的联想。
D.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等古代神话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文学移位的原因。
5. 《红楼梦》“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要分析《红楼梦》是怎么做到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 .“(母题)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错误;原文材料一第 5 段“(传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二具体分析女娲补天神话的的普同性”错,从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准备吃饭。
母 亲 阿胤,缝纫活儿交了?
贤一郎 干吗还替人家做衣服?我看不做外活日子也过得去了。
母 亲 过是过得去了,只是她总想多挣几个钱,出嫁时好多带两件衣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