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2023届高三年级5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600字。
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2023届高三年级5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像杜甫是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里,杜甫在诗歌的风格上,也带有那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盛唐诗人大都凭天才作诗,近乎自然流露,所以诗歌也通俗易晓;杜甫是除了天才之外还要加上苦功的,他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自许,要求自己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诗上所下的功夫乃是“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这些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的缘故。杜甫的诗一般说来比较需要解释,这是由于杜甫在表现上要求更有力,更集中,例如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说:“一洗万古凡马空。”这样的诗句是不是需要一点解释呢?多少是需要的;是不是表现得非常有力呢?当然是的。杜甫在这里是把诗歌语言表现的奥妙展示给了人们,我们虽需要克服一点困难,但我们所得到的实在是更多。杜甫出现在整个诗坛行将落潮之际,他是要将那盛唐之音坚持到最后一刻,因此所要克服的诗歌语言上的困难就远较其他盛唐时代的诗人多,因此我们读到杜甫的诗时也要分担到这一部分的困难与努力;然而这种困难并没有阻碍了杜甫的表现,相反的,他表现得更有力,更集中。杜甫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作,便成为唐代诗歌语言的大师。他诗中的名句是美不胜收的。
(摘编自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材料二:
杜甫的贡献并不限于“集大成”。集大成之说容易使人误解杜甫只是融会前人的成就,而杜甫在继往之外,更多的是开来。他的最大本领是善于把慷慨述怀、长篇议论和具体的叙事、细节的描绘、用典的技巧以及对重大社会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结构中。开合排荡,穷极笔力,深厚雄浑,体大思精,便是他那些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歌行等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的共同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大多盛唐诗人不同,杜甫作诗在天才之外又加上了苦功,他的诗歌风格带有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通俗易懂的诗较少。
B.杜甫克服了诗歌语言上的困难,他的诗在表现上更有力,更集中,读者经过努力理解了其诗歌语言的奥妙后,所得到的其实更多。
C.杜诗中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可谓盛唐之音中的洪钟巨响,诗中的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远见,蕴含着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D.七言律诗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不再有歌行韵味,尤其是他晚年在夔州时创作的七律组诗,将七律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人尊称杜甫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诗集中展现了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与情怀。
B.杜甫开创了在诗中大发议论的先例,这些议论直接表达他的情感和政治见解,还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从杜甫“开出新题乐府一体”来看,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往往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D.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兼具清新、奔放、恬淡等多种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3.下列“诸家咏杜”诗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B.苏轼《韩幹马》:“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
C.姜特立《谢人惠诗》:“炉鎚锻炼不遗力,造化穷锼无遁情。”
D.陆游《读杜诗》:“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4.中唐诗人元稹评价杜诗说:“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加以分析。(4分)
5.杜甫是“唐代诗歌语言的大师”,他在诗歌语言上的做法对今天的诗人有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葵(节选)
萧也牧
因为我的缘故,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这一家人受到了多大的连累!我愈想愈觉得后悔,真不该跟秋葵上这儿来。急于离开这儿的念头油然而生。可恨的是我的病总不见轻。虽然不再发高烧了,可是身子骨软弱得厉害,伸伸胳膊抬抬手都觉得累。我想,上去晒晒太阳,透透空气,病就好得快了。我把这意思对秋葵说了几次,她总是无力地摇摇头。
她说,这儿是游击区。虽说村政权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