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12 9:26: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9030字,答案扫描。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情的产物,但情趣是不能直接描绘的实感,需借助具体的"象"来传情达意,这就形成了“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意象”即为“意中之象”。意象经历了诗人审美经验的选择,与诗人的情感意趣相契合,所以,它又渗透了诗人的思想与人格。可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在“物象”成为“意象”的过程中,“移情”手法有着最为重要的“触发”作用。物质世界的一草一木本是容观存在,无所谓情感。人与自然,起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自然的某些变化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所以,是实用关系。但在诗人置身自然之中,带着某种情趣观赏自然时,不知不觉就会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渗透于物,感觉物也好像有了与人共通的情感。在二者的情感交流中,互通而相融,这物象就成了诗人抒情的媒介,成了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于是,大地山川、风云星斗、草木鸟兽,一切原本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象,都可能具有人的情感,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
  当然,在意象的营造过程中,同一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意趣,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特征。在不同个性的诗人笔下,也会显现出迥然有别的艺术气质。比如“月”的意象以其独具的形象特征在中国诗人笔下保持着永久魅力。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独具的变化多端的月亮形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在李白的笔下,月的意象是超逸而飞动的,常常是他理想的寄托,表现了李白对于光明纯洁的真挚向往和追求。而杜甫笔下的月,“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是对月伤国事,对月思亲人、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怀,形成了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境。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亦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性,造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贵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李白以“天上来”极化其上源地势之高。诗人也可以营造出物质世界所没有的"意中之象"。李贺的诗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意。"凑炬迎新人"(《感讽五首》其三),他想象出阴间用的烛光不同于人间,是“漆炬”;“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因为是铜人,所以,其泪似“铅水”。没有诗人的移情作用,也就没有这类超凡脱俗的意象营造。可见,在从物象到意象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诗人移情作用下的艺术创造。
  (摘编自徐治堂《“移情”与诗歌意境的构成》)
  材料二: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是物象在诗歌中的艺术化表现,要经历诗人的审美选择,客观物象不能自动成为意象。
  B.“移情”手法在艺术表现中至关重要,它使自然界中一切景与物都可能成为诗人抒情的媒介。
  C.诗人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意象,因此客观景物对诗人的创作来说并鄜
  重要。
  D.艺术创造是发现美的过程,创作者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自己内心的加工后更好地表达出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月这一意象,李白和杜甫创作出了风格截然不同的诗作,说明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B.如果没有体现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一个人就很难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他的心里的美。
  C.审美者在心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现深度的美感,因此文化程度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
  D.中国的移情审美是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改造为基础的,因此比西方的移情理论更有实用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移情”现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D.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藤,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移情",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曲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林黛玉联想到"流水""落花"而流泪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遥远的乡土
  步川
  时间:清。地点:江西白鹤村。
  人物:
  余墨林——40岁左右,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失火,独承过失,革职回乡。太夫人——69岁,余墨林母亲,夫早逝,承夫志经营广仁义庄多年。
  梅自芳——年近30,幼孤,太夫人收为义女,小时许余墨林,但余墨林一直把母亲"许义女为余家儿媳”的话当做戏言,视她为亲妹妹。太夫人几次想跟余墨林挑明,都因机缘巧合未能完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