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720字。
高二语文试题
2023.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烝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荀子讲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自古以来,“大同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比如《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景象;墨家也有“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观点。于此不难看出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王学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这一过程在消化世界历史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现代性本身,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回应世界历史的时代性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立起同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在推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和“传统的发明”,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B.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这两个进程都体现了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
C.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结合而成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
D.材料一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处,重在可能性;材料二阐述两者结合的历史意义,重在必然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
B.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引,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根本不可能的。
C.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始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这与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密切相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正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3.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论据不能支撑观点的一项是(3分)( )
选项 观点 论据
A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B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
C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 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A.A B.B C.C D.D
4.材料二是如何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
5.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文七宗①(节选)
王鼎钧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