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3110字。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值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休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内容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阅读许多同类的文章,阅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阅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3.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情境化导入:
亲爱的玩家,欢迎来到人生副本游戏,《驿路梨花》游戏副本及游戏地图已经为您开启完毕。现在您的主线任务是寻找到"梨花",找到真正的"梨花"你就可以回到现实世界。
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