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级中学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三)(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22880字。
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
1. 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遭遇严重的生存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B. 诗人只要能够对所处的时代有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认识,就会写出切入时代的作品。
C. 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也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
D.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仅是口号,更是呼唤我们诗坛缺失的精神内涵。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一种文学概念而言,诗歌直接进入现实需要沉淀和发酵,本身就不容易,而长期以来,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诗歌与现实的关联也日渐弱化。
B. 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而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诗人的身份,也能保证自己书写的有效性。
C. 诗人之所以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其中重要一点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有的特征,也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的源泉所在。
D. 中国当代诗歌要想走出不景气的局面,创作就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也就是要体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3. 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就是要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疾苦;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 作为当代诗人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就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
C. 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而现实主义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 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4.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姜夔的《扬州慢》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体察时代、观照现实的。
5. 请结合材料,为当代诗歌走出困境提几点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可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只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
B.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能既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关联词语应是“只有……才……”。
D.“不仅……更是……”递进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可知,应是 “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