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35
- 资源简介:
约46910字。
赤壁赋
——从水与月探究苏轼的心灵世界
学科(版本):部编本必修上册
年级:高一年级
章节:第七单元第16课
课题:《赤壁赋》
一、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培养学生以课文为基点,合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探索新课改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实施模式,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指导序列化方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以水与月为核心意象,以《赤壁赋》为起点,通过比较阅读,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设定依据:2022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课前准备:
1、(必做)布置学生预习《赤壁赋》全文,熟悉字词,通晓文意。
2、(必做)从图书馆借阅《苏东坡传》、《苏轼诗词选》阅读。
3、(选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的“苏轼赤壁游景图”。
三、 教学过程:
(一)、哲理名言导入
周国平说:“当人生走到窄路,就要自我救赎。”中国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伟大耀眼的人,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诉我们:哪怕达则金堂玉马为帝王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我仍能笑傲时空,快意人生。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
那么,他曾经走到了什么样的人生窄路呢?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深思,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变化有深层认识,激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学习欲望。
(二)、苏轼的“人生窄路”:乌台诗案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了解他从云端跌入低谷的惨痛。
展示苏轼的人生窄路:“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多方营救,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旧友亲朋避之犹恐不及……
2、问:被贬黄州后,苏轼如何自我救赎?(前后两次到赤壁。)
思考: 苏轼为何去赤壁? 为何分别在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去?
赤壁:周瑜与曹操——英雄
时间:月圆——圆满与不圆满
设计目的:触发学生共鸣机制,用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写作《赤壁赋》之前的苏轼走到人生窄路有了深切认识,激发学生对作者处境的感同身受,引领学生寻找探究苏轼心灵世界的钥匙。
下面,我们就在《赤壁赋》中寻找一把钥匙,走进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
(三)、借助《赤壁赋》中的“水与月”分析课文
1、 老师展示三幅图画,请学生判断哪一幅比较符合原文意境。由此可见,《赤壁赋》的核心意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