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770字。
重庆市高二中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第9课、第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乎文学史上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会涉及方言的运用。那么,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载体。在欧美文学史上,英国在9世纪时就出现了方言诗。接着到14至16世纪,骑士传奇故事和戏剧盛行,部分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方言。如“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伦敦方言,使得书中的语言生动幽默,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生动画面。著名诗人彭斯从地方生活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运用苏格兰方言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观中国文学,也不乏将地方方言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伦敦写的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几乎就是20世纪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语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纯粹的京腔韵致,依然会从许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经意地飘出来。老舍在创作上强调保持口语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构筑展现了北京世俗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全景,表现了纯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蘊。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应该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它进行解释的时候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承载的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对社会、文化、人生的经验和感受,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方言中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发现,一般。上层社会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讲方言的。讲方言则说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虽然这一传统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但作家们常常利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的这一印象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例如,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方言使用者吉姆和哈克都是没有或者受过极少教育的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虚伪的恶棍使用。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上层社会的人物主要使用的还是标准语言。
同样,方言的运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另一方面,它也与标准语形成了对比,能在交际成员之间形成障碍。如家庭成员之间使用方言,这点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证。
第三,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发”的手段。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由说话人到听话人的接受过程,文学言语行为同样如此。成功的文学作品若要争取激发读者的情感,那就要争取得到读者在情感层面的共鸣。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从这一点上来说,方言在争取读者情感方面无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婷婷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材料二:
闻一多说过:“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料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这便正符那条艺术的金科玉臬“变异中之一律’了。”在当下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意识地使用了伦敦方言,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B.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运用了北京方言,其原汁原味的口语化方言使得该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北京的口语教本。
C.方言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方言了解这一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D.要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同样离不开“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结构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B.许多文学作品会通过是否讲方言来表现--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C.小说《哦,香雪》中运用方言描述凤娇与伙伴们的对话,这表示她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D.方言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方言写作会使作品受到局限,须舍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方盲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你以为你是谁》中吴桂芬数落女儿说:“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了!”运用武汉方言,把妈妈怜爱、贵备女儿的情状描摹得细致人微。
B.《丁跛公》冲,丁跛公难敌众人的取笑,喊出:“龟儿子,我要毛脸了哇……”以四川方言“毛脸”形容发火、生气,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C.民间小调《小阎王造反》歌曲中“吆咕咚咚”“哩哪”这些拟声词、俚词的加入增加了感情色彩,使歌曲的艺术风格有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D.在绍兴戏文里,官员秀才用官话,劳动群众用土话,鲁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警句或炼话,讥刺和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及效果。(4分)
5.2018年最新版的沪教版语文课本将《打碗碗花》一文中的方言“外婆”一词全部换成了普通话“姥姥”,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这一做法提三条反对的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迫降沙漠[注](节选)
①我迫降在厚实的沙地上,等待黎明。那是一座金色的沙丘的顶点,月光洒下来,半明半暗,黑白分明。在这片光与影的荒凉工地上,笼罩着停工后的平静。我没有坠入无边无际的星空得感谢地心引力,把自己的重量交给地球这一事实让我感到安慰。
②我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迷失在沙漠中,危机四伏,孤身一人在沙尘和星星之间,因太多的静寂而远离了过去的生活天地。因为我知道,要是搜救飞机找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