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3057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
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
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在这时,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信任令我无比地温暖和感动。
去年五月,我有一周时间是在澳洲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澳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达尔文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而坐在商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
绚丽:美好耀眼
B. 蜷缩在一棵柱子前
蜷缩:弯着身体,缩在一起
C. 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
雄浑:雄阔浑浊
D. 林地就是它的温床
温床:利于生长的环境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先需要种子后需要泥土,意在引出下文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的特殊性。
B. 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生活,这是对作者的期待与信任。
C. 文章第七段中 “哀其不幸”这一短语,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简短有力,令人深思。
D. 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意蕴丰厚。
18. 文章插叙作者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9. 文章结尾画线句所说的“种子”指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这里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作者是如何找到这粒“种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
风吹乌桕
①童年,在静寂荒远的乡下,我见过几棵孤独的乌桕。它们像一个个有着另外方言的行旅者,偶然经过吾乡,寂寂作了停留。我和弟弟常常在秋天的乌桕树下玩耍,我们那时个儿太小,心太浅,不懂得仰首远眺乌桕霜红的枝头,更不会去体味乌桕的秋天跟其他草木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我们在秋天流连乌桕树下,仅仅为捡拾枝头落下的乌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