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法建议<br>
<br>
【 抛砖引玉 】<br>
<br>
1. 加强预习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为保证预习工作的落实,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有些内容要学生做好书面答案,有疑难的词句和问题要学生写好小纸条,教师课前收阅全部或一部分,以便了解情况,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考虑到课文比较长,预习工作可分教时进行,即前一教时结束布置后一教时的预习。<br>
<br>
2. 为使学生对本文事件的背影及课文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又不过多地占用讲课时间,最好适当印发一点有关资料及当时的地理形势图,让学生自己阅读。<br>
<br>
3. 本文在语言方面,堪称古汉语的典范,它具有多种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朗读课文,并重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语言材料。“教学目的”及课文三、四两段是教学的重点。<br>
<br>
4.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提示重点、难点。<br>
<br>
<br>
<br>
【 指点迷津 】<br>
<br>
重难点分析<br>
<br>
( 一 ) 文学常识<br>
<br>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汉武帝时曾继父职作太史令,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著有《史记》 ( 原名《太史公书》一书。<br>
<br>
《史记》是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br>
<br>
( 二 ) 内容<br>
<br>
本文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复杂。阅读本文,应注意理清线索,把握情节发展。全文的线索是“杀不杀刘邦”,围绕这一线索,文章写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写了项庄与项伯之间对刘邦一“杀”一“护”的矛盾,范增与项羽之间坚决果断与忧柔寡断的矛盾。大小矛盾错综交织,构成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其中,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全文的重点。阅读时要着重体会课文是怎样有序地叙述项羽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过程的。<br>
<br>
情节结构如下:<br>
<br>
A . 宴会前 ( 开端、发展 ) <br>
<br>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br>
<br>
范增说羽-忽击勿失<br>
<br>
项伯夜访-勿从俱死<br>
<br>
张良献计-拉拢项伯<br>
<br>
项伯说羽-击之不义<br>
<br>
B . 宴会上 ( 情节的高潮 ) <br>
<br>
刘邦谢罪-不敢倍德<br>
<br>
范增举-默然不应<br>
<br>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br>
<br>
樊哙闯帐-以攻为守<br>
<br>
C . 宴会后 ( 结局、尾声 ) <br>
<br>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br>
<br>
张良入谢-不胜杯杓<br>
<br>
诛杀无伤-清除内奸<br>
<br>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四组人物:领袖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了人物性格。阅读时,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可着重分析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的思想性格及他们在鸿门宴上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认识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项败刘胜的主要原因。<br>
<br>
二、学海导航<br>
<br>
【 学法指要 】<br>
<br>
( 一 ) 阅读课文,思考: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足智多谋,鸿门宴,实际上也是这两人斗智的过程。试分析刘邦和项羽在宴会前后的言行中体现的思想变化,说一说两位谋士所起的不同作用和所设谋略取得的不同效果。<br>
<br>
答案分析:<br>
<br>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如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例如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候”,“欲王关中”。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向张良求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