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4164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
这种写法也许和思想史遥遥继承的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传统有关,它有它的道理,比如,它可以通过人物生活的时代先后来排列思想史的顺序而不必费尽心机地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又比如,它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章节的要点,供阅读者归纳和记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人们愿意以名头很响的天才为章节,用人们常读的经典文本当资料,可以省却相当多对于社会、历史和生活背景爬梳整理、考订体验的功夫。这样,以《诗经》《论语》《老子》等为主干的古代经典系统与名为思想史、哲学史的现代经典系统叠合在一起的剪影,就构成了一直笼罩着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新经典话语系统”。
不过,我会隐隐地觉得有些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象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因子在若干世纪以后,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传播开去,虽然这些天才思想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它们最终总是溢出常识之外,成了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所说的,那是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第二个疑问是,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它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社会已经有条件使一批人以思想与著述为职业以来,他们的思想常常是与实存的世界的思想有一段距离,当我们的学者在大学里宣讲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佛陀的时候,地铁的书报摊上在热火地销售着各种各样载满了明星逸事的小报,当我们的文人正襟危坐地讨论着理想主义的时候,生活却使得大多数人实行着一种并不冠以主义名称的实用精神。真正的思想,也许要说是真正在生活与社会中支配人们对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的那些常识,它并不全在精英和经典中。第三个疑问是,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叙述,常常是因为“溯源的需要”“价值的追认”“意义的强调”等原因引起的,事后由思想史家所进行的“回溯性的追认”。
事实上,某些精英和经典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究竟是否像思想史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影响如此巨大与深远,实在很有疑问。像王夫之在晚明与清初思想史上的位置与意义,就是一种追认的结果。我常常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当时有多少人读过王氏在深山中撰写的精彩著作?反过来,有些思想史上并不占有一段或半页的东西却有可能真的在思想史上深深地留下过印迹。像晚清那本被李提摩太翻译过来的《泰西新史揽要》,以及被傅兰雅翻译过来的《治心免病法》,由于后来没有被追认,在思想史上找不到踪影。其实在那时,它们的魔力决不是现在人可以想象的,前者在西方被称作是“最乏味的残余”,可在晚清的中国却卖出百万部,并被一流历史学家梁启超说成“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后者虽然只是探索精神健康与宗教信仰,可我们在晚清一流知识者的日记、书信中却看到它的启迪似乎超出了它的内容,不仅被宋恕当作印证内典的文献,甚至还深刻影响了思想史上占有极高位置的谭嗣同的《仁学》。仅仅专注于精英和经典,而不注意他们背后巨大的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的思想史中,本来曾经有的误会、埋没、偶然和断裂被遮蔽了,那个看上去很连贯的脉络其实常常是撰写者心中的“道统”,或者是事后追溯出来的一个“系谱”。
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的生活的实际中,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材料二:
解放日报:假如割裂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的话,人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单薄的平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普通大众,历史学家是否有责任将历史传递给他们?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经典话语系统”是指古代经典系统与现代经典系统叠合构成的对中国思想史进行叙述与解释的话语系统。
B. “非连续性”环节是指思想史中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往往溢出常识之外的天才思想。
C. “断裂”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提出的常常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与去向的突发性历史现象。
D. “回溯性的追认”是指思想史家因追溯本源、追认价值、强调意义等需要在思想史中对精英与经典所进行的历史叙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写作传统对思想史的叙事方法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新的话语系统。
B. 生活中普遍通行的实用精神导致孔子、柏拉图等人的经典思想与实存的世界产生了隔膜。
C. 受思想史的叙述与解释话语系统所限,给梁启超、谭嗣同带来思想启迪的译书未见记载。
D. 在葛兆光看来,为了增强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度,学者应当在知识传递的方式上多下功夫。
3. 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下列选项不符合“文史研究必须和社会沟通”观点的一项是( )
A. 故博物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迎来第三季,节目围绕故宫馆藏文物进行创新性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
B. 抖音平台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开展了“小人物背后的中国历史”对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家王笛与主播董宇辉共话“历史的微声”。
C. 全套13卷17册“中国断代史系列”即将面市,这套本已绝版的经典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几代编辑接力整理再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D. 优酷平台的“一席”讲坛栏目邀请有智识的分享认知见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登台演讲,主题是探讨“历史学家的美德”。
4. 请依照第1题选项语句的概括方式,对“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出阐释。
5. 材料二中葛兆光教授认为,“我们确实应该把学术问题讲得更清楚”,注重知识传递的技巧。学术类文章应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
2023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