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613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
B. 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D. 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
C. 古代学说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
D. 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
A.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C. “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
D. “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前苏联】
母亲很早就到了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
母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等待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般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