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3990字。
邗江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我们就能够共同在一个国度里面生活。民族的凝聚力就来自这些。所以,什么叫民族?民族一定是有共同文化的。
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强大不是经济强大,不是技术强大,不是政府强大,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的强大。国民的强大就是国民都是有人格的,国民都是明是非的,国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的内心里面都是有良知的。
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你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带着你的良知。假如你把良知丢失了,你去读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能给你安一颗心。给你安一颗有良知的心,给你安一颗有道义的心,给你安一颗有正义感的心,然后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
所以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是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体面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崛起。
(摘编自鲍鹏山讲演稿《我们为什么要读诸子》,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度里,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B.读先秦诸子,可以让我们有良知、有道义、有正义感,让我们学会了体面生活。
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对后世文学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有人格,明是非,有良知,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才能强大。
B.《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章学诚认为这种观点未必符合实际。
C.在论证庄子散文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时,李白的诗歌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
D.先秦说理散文中有许多成语今天还在沿用,可见其对我国语言发展的深远影响。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教人说话做事谨守规矩,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老子提倡在事情将要完成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因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墨子认为大义、正义是最可贵的事情。他说“万事莫贵于义”。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以下面节选的庄子的《秋水》为例,谈谈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