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阶段性诊断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4/25 10:49: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96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阶段性诊断高一语文试题
  (2023.04)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答在试卷上作废。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 材料三认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D.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B.“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第一场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 往哪走?
  佟保中`下坝……
  二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 当逃兵?
  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工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