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4/24 10:25: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40字。

  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唐宋诗中诗人自我的呈现》)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作行为本身受到诗人观照后,才有可能作为书写对象呈现在诗歌文本中。
  B.“成诗”过程的实时性特点导致诗人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感知的诗意。
  C.诗人记录“寻诗”实时景象,看似未交待结果,其实所寻诗意已在眼前所见中。
  D.览镜诗不以镜子为吟咏重心,而重在关注览镜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没有“题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诗作,就说明其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
  B.陈与义在《对酒》中感叹“新诗满眼不能裁”,暴露出他长于感知生活诗意却拙于语言表达的窘迫。
  C.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中“咏诗”与材料一中“成诗”内涵相近。
  D.览镜诗中宋人勾连“镜中像”与“现实我”,让“幻象”与“真我”对话,从而超越了琐碎的现实。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览镜诗理解的一项是(3分)
  A.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B.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D.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引入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一旦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他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其呈现自我的诗歌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之声
  王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 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来呢? 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却的童年和故乡,欢迎我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