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070字。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还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其中诗即指《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礼乐则是由周公姬旦所创。
B.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C.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B.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是凝聚古人智慧、蕴含时代内涵的文艺理论成果,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儒家诗教观认为诗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从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到刘克庄的“世教说”均体现了这一说法。
D.儒家诗教观较早地体现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蕴,主张诗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虽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但仍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文心雕龙》论诗,认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C.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D.赵孟坚在《彝斋文编》中认为诗是“德之章,心之声也”。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诗教”的原因。(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说新时代下学习古诗文对青年学生有何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一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