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模块测试一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4/20 16:31: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740字。

  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模块测试一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
  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
  (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
  材料二:
  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
  B.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
  C. 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
  D. 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 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
  C. 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意在证明诗词曲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
  A. “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
  B. 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
  C. 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
  D.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摘自《红楼梦》第五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理解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
  田汉
  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
  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
  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
  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
  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