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7
- 资源简介:
约8090字。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相应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深厚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
【导入】有这样一个人,29岁因为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却愤然辞官。辞官的时候,他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个人是谁?对,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任务一】阅读资料,了解课文。
1、作家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创作背景。
2、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11月辞去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属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3、文学常识。
(1)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出口
(2)仲秋: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仲尼(孔子的字)、叔齐。后来孟、仲、季引申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所以,仲秋即农历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