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非连续性文本专项练习(课内外)
- 资源简介:
约20590字。
非连续性文本专项练习(课内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二)请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